解胜利等 | 从文化符号到文化IP: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创新
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事关民族团结进步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要理论创新与实践指向。从文化符号视角看,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既是充分利用相关文化符号资源的过程,亦是不断创造表征民族共同体形象新文化符号的过程。在文化符号竞争激烈的时代背景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需要有效传播传承已有的文化符号,也要不断再生产出具有时代特征和共同体精神内涵的新文化IP。基于对“村BA”从自发的多民族群众文化参与升级为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分析,发现主办方通过对NBA的策略化模仿、矩阵式传播、内涵式嵌入及互动式拓展,使“村BA”从群众文体活动品牌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IP。“村BA”文化IP的成功运营是对新时代中华民族团结进步伟大实践的文化新表达,推动了既有文化资源与新文化符号的创造性融合,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IP的生产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通过推进符号融合创新,优化符号传播的路径,推动显性符号的有机融入,创新“三交”活动形式,进而创造出更多有形有感有效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IP,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拓展更多文化资源增量。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做好民族工作不仅事关民族团结进步,也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1]245作为新时代开展民族工作的战略举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切民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文化是民族共同体的灵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构建的实践活动”[2]。某种程度上,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和发展就是民族文化符号创造的过程,也就是说“文化的‘符号化’对于从文化维度来推进现代民族的建构和巩固,起到了极为特殊的作用”。[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需要把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相关的实践活动转化或建构为文化符号进行宣传教育,也需要把在历史和传统中形成的表征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符号进行传播传承,可以说文化符号构成了承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媒介与载体。中华民族绵延至今,在多民族的融合发展历史中形成了很多代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符号,比如“昭君出塞”“胡服骑射”“茶马古道”“青藏铁路”等,已有的文化符号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文化资源。与此同时,在多元文化碰撞,传统与现代共舞的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如何以文化的融合碰撞、整合重塑,对新时代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的伟大实践进行文化表达,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以打造新的表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IP,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使命。
目前,学界从多维度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了研究,其中既包括对其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的讨论,也涌现了从经济、政治、社会及文化等多个视角探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的研究。相比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制度化因素而言,文化对于民族共同体的建构具有更直接、更深层的关系,从现代民族国家共同体发展视角来看,与特定民族相关的文化传统及其文化符号资源是形成“想象的共同体”的基础要素。因此,在众多已有研究成果中,从文化层面或者文化符号角度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的研究构成了重要创新领域。有学者基于文化与民族共同体的整体关系,提出“中华民族共同的民族文化叙事、共同的民族文化基因、共同的民族文化情感赋予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刻的文化内涵”;[4]有学者探讨了文化符号与民族共同体的相互关系,认为“文化符号能创造出一种以共同性为基础的公共文化空间,使不同族群既能按照自身心理上的接受程度进行自由对话,又能在尊重差异性的基础上强化共同性来实现对中华民族的认同”;[5]在以文化符号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上,认为“一方面要夯实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域’的意义内核,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文化符号;另一方面要寻找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创造性转化的路径和机制,站在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立场上,通过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原型内涵,并且融入现代科技手段,打造彰显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的国家文化符号”;[6]在具体的符号机制建构上,提出“从语言文字符号、政治象征符号、仪式庆典符号、地理节日符号、话语范式符号五个方面尝试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的符号机制”。[7]由已有研究可以看出,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础资源,而相关文化的传播传承又依赖于对特定文化符号的建构与传播。在信息化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除了要对现存文化符号进行有效传播与展示之外,还要不断创造新的文化符号并进行IP化,以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超级文化符号。
一、文化符号与文化IP: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视角转换
从符号学来看,人是符号的动物,符号的生产与消费关乎人对意义和情感的获取与交流。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人们通过对本民族共同生产生活实践与交往交流实践的认识与理解,所形成的对本民族作为统一体的情感认同和心理信仰,而特定的文化符号既是人们认识和理解本民族的文化载体,也是激发广大民众生成民族情感的符号中介。作为民族共同体意识表征和再生产原料的文化符号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政治社会发展,通过碰撞融合产生新的形式与内容,而那些更具传播力和更能吸引注意力的文化符号就成为构建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文化IP。从文化符号到文化IP的视角转换可以作为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脉络。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符号的类型划分
根据文化符号的表意特征与形式,可以把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的符号划分为五个类型,对丰富而繁杂的文化符号进行类型划分有助于在理清文化符号资源的基础上,通过重新组合或者表达形式的创新来打造文化新IP。
一是直接的政治象征符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先是对国家的认同意识,而“国家是看不见的;在它被看见之前必须对之人格化,在它能被爱戴之前必须对之象征化,在它能被认知之前必须对之形象化”。[8]7直接的政治象征符号既是国家的具象化,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表征。“政治符号为政治权力所凝聚之象征,其构成乃系基于社会流行信念,铸为群众向往之标志,由之刺激群众情绪,使之发生输诚效忠之反应”。[9]1在中华民族的政治发展中形成了一系列政治符号,既包括在古代王朝国家政治中产生并经过现代政治权力确认的表征多民族融合的“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和亲”“胡服骑射”等历史传统符号,也包括近现代政治中创制的国旗、国歌、国徽等象征国家统一的现代政治符号,这些政治符号都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性文化支撑。
二是生动的仪式化符号。仪式是生产集体记忆和情感能量的重要机制,“一个族群,常以共同的仪式来定期或不定期地加强此集体记忆,或以建立永久性的实质纪念物来维持此集体记忆,或民族国家以历史教育来制度化地传递此集体记忆”。[10]29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在各种仪式中再生产与民族团结进步相关的集体记忆和情感。目前,比较典型的仪式符号包括国庆阅兵庆典、各种表彰大会、国家公祭日仪式、黄帝炎帝公祭仪式等。“为了将同胞之爱的理想变成现实,人们则需要借助象征符号、仪式和典礼的力量。这些符号、仪式和典礼,将共同体中活着的人与死去的人联系在了一起。”[11]197-198通过对中华民族发展中的苦难与辉煌进行仪式性展示,可以强化人们对“历史连续性”的认识,在共同的历史和时代背景中凝聚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是统一的语言文字符号。语言文字是以符号形式传播交流的载体,语言文字的产生与共同体的孕育和扩展密切相关,“关于语言,最重要之处在于它能够产生想象的共同体,能够建造事实上的特殊的连带”。[12]125但是多民族国家可能不止一种语言文字,在尊重多民族语言文化的基础上,建立统一通用的语言文字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和前提。“国家通用语言作为统一的符号表征,是共同体意识生成与认同建构的基础及前提”,[13]自2000年普通话和规范汉字被规定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来,政府一直通过各种方式大力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发挥统一语言文字符号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的积极功能。
四是特定的政治话语符号。话语符号是行为主体思想观念、意识形态、价值立场的表达载体与叙事中介。特定的政治话语符号具有特定的政治功能和政治内涵,比如“中华民族”这一特定的话语符号本身就是梁启超先生为了在亡国灭种的危险中激发民族国家意识而创造的新话语,“正是由于将‘中华’与‘民族’进行了有效嫁接,才使得‘中华民族’族称逐渐成为‘一个共同拥有、广泛认同的大民族共同体的总符号’”[14]3。新时代,为了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一家亲”以及“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等时代话语符号。这些话语符号经过广泛传播已经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共享性的话语范式和思维情感,建立起话语符号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情感之间的有效连接。
五是间接的自然象征符号。作为符号动物,把自然界中一些要素转换为本族群的符号表征一直是人类产生文化意识后共同的传统,包括把特定的动物作为族群的象征,如中国的龙,美国的鹰等。以特定的地理要素表征族群精神和情感,如中国的长江、长城,日本的富士山等。可以说“无论是自然存在的山水、树木,还是人造的建筑、物品,一旦以人为尺度,被赋予一定的文化意涵,便成为具有特定民族意义的地理符号”,[15]龙、长江、长城、黄河、黄山等都是典型的代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然象征符号。很多象征符号不是由政治直接塑造,而是随着文化的变迁发展才成为共同体的象征,具有政治意涵,因而是一种间接的象征符号。
(二)打造新文化IP是有形有感有效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使命
各个国家无不通过对多种类型的文化符号的宣扬、传播和传承来推进本民族的共同体意识建设。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新时代,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更多挑战,一些传统文化符号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的功能逐步减弱,某些对现有文化符号的生硬表达和传播可能会导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效果不佳。相比既有的文化符号而言,新的文化符号对普通人更具新鲜感和体验感,更能吸引人民群众的参与和关注,特别是创造新符号本身对参与创造的各民族群众来说具有更强的荣誉感和获得感,由此,可使更多人在新文化符号的引领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造新文化符号在传播学和旅游学上被称为打造文化IP。IP(intellectual property)原意为知识产权。随着信息传播的便捷,IP生产已扩展为广义的符号包装和打造,文化IP是通过对符号的创新凝练、精心包装和广泛传播而形成的新文化符号。文化IP不是一般的文化符号,而是具有广泛传播性和鲜明特质的超级文化符号。因而,为了更有形有感有效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在多民族“三交”实践中创新性地把传统的或现存的文化进行改造和融合,不断生产和打造出新的文化IP,进而以新的形式或者空间载体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效果。通过内容或者形式上的创新,积极打造体现时代特征和共同体内涵的新文化IP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使命。
作为近年来从民族地区产生的群众文体活动品牌“村BA”影响日益扩大,不仅升级为国家级赛事,也被纳入到全国民族文化活动范畴,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载体。学者们也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视角对“村BA”进行了研究,认为以“村BA”为代表的贵州乡村表演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呈现,“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一种由内而外的新思路”[16];“村BA”作为乡村群众体育,通过“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凝聚民族团结正能量,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17]能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现“村BA”是“基层想象与集体意识交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实践中的表现”。[18]可以看出现有研究已经关注到“村BA”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关联,但还没有从文化符号的角度阐述其内在发生机制与逻辑,更缺乏把其作为一个可以复制的打造文化IP的典型模式进行理论解析。本研究将从文化符号生产的角度,分析“村BA”从一个地方群众文体活动成长为表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IP的发展过程与内在逻辑,进而为创造更多表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IP提供可行建议。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IP“村BA”的案例呈现
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县一直有开展篮球活动的传统,而从普通的乡村篮球赛到“村BA”则经历了一个线上线下互动共构的过程。2022年8月,台盘村的年度乡村篮球赛事被人上传到自媒体平台,经过多种媒体的广泛传播后在短时间内风靡全国,并被网友命名为“村BA”。“村BA”这一比照美国NBA的命名创造出一个既接地气又国际化的崭新文化符号,为其带来新的热度。“村BA”的盛况不仅吸引了众多游客和自媒体去观看,也受到官方媒体和相关官员的点赞和推荐,特别是各界明星,比如国际篮球明星斯蒂芬·马布里(Stephon Marbury)和阿伦·艾弗森(Allen Iverson)等到现场参与活动,使“村BA”活动不断成为国际热点新闻。据统计,截至2024年7月,“村BA”全网流量超600亿次①,成为全球最知名的文化IP之一。
“村BA”起源于少数民族地区(台江县有苗、汉、侗等23个民族),活动中又充满多民族文化元素,在“村BA”的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也有意把一些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的要素和符号植入到“村BA”的活动空间和过程之中。台江县委书记在《中国民族报》公开发表文章,总结“贵州台江‘村BA’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展现出地方政府以“村BA”为载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觉意识。2024年6月,民族团结“村BA”篮球邀请赛总决赛在台江县进行,把“村BA”提升到以民族团结为鲜明主题的全国性篮球赛事,标志着“村BA”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品牌活动和创新符号得到国家层面的认可。
“村BA”目前已成为近年来最具影响力的群众文化品牌和文旅融合模式,它的产生既是当地几十年篮球传统积累和多彩民族文化的自然呈现,也得益于互联网时代猎奇心理的推波助澜,同时也离不开地方能人在“村BA”出名后的精心策划,多重因素叠加使“村BA”在短时间内成为最令人瞩目的文化品牌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文化IP。
二、“村BA”的符号生产与IP化运作
作为一个特定符号,“村BA”在产生发展过程中通过策略化模仿和矩阵化的传播扩散机制,推动了“村BA”符号的有效传播和广泛扩散,成为在全球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文化IP。与此同时,“村BA”符号内涵的创新拓展,不仅提升了符号的热度和影响力,也深化了符号的价值意涵,使其从一个普通的群众文化运动品牌跃升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明符号。全面剖析“村BA”的符号生产与IP运作机制不仅有利于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创新,也可以为其他地区提供经验借鉴。
(一)对NBA的策略化模仿:营造新奇感和反差感
文化资源只有经过有效的符号化,并区别于其他符号,才能被不同时代的人群所接受和传扬。对一种文化实践活动进行命名,“把文化对象的‘所指’意蕴和‘能指’形式提炼,成为具象化的象征符号”[19],就完成了对特定文化的符号化建构。在大众化的互联网时代,一个文化符号要想获得关注和传播,一方面必须进行“数字化”[20], 另一方面必须既新奇又有自身的特征,如果能和广为人知的符号产生关联,形成比较或者反差,则会更具传播性和标识性。“村BA”作为对NBA的策略化模仿,首先是一个包含中英文要素的全新符号给人们带来较强的新鲜感,使“村BA”具备较强的新奇性;其次是村字点明了该活动自身的特征,“村BA”来自乡村社会,浓厚的乡土味使其与高大上的NBA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再次是通过模仿和改造,“村BA”作为新符号与世界最著名的篮球赛事NBA产生了一定的关联,更容易唤起人们的记忆和联想。这些因素叠加使“村BA”符号一经创制就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在强烈的新奇感和巨大的反差感驱使下,人们都想了解“村BA”到底是什么,何以能跟NBA相提并论,进而带来更多的关注和搜索。由此,在流量竞争的时代,“村BA”这一新符号在与其他符号的竞争中获得了更多注意力和流量关注,经过广泛传播和官方确认,“村BA”逐渐成为具有特定指向和内涵的新文化符号。
在符号竞争的时代,文化符号的创制要想推陈出新,一般在依托旧有符号的声望的同时又要超越于旧有符号的情景和内涵,因为“人的意识在组织意义上永远是个拼凑巧匠,新的意义实际上大都来自旧符号的‘再符号化’”。[21]276-277通过策略化的模仿,以多元化要素的杂糅,情景化的特征凸显和内涵的反差对比,才能形成更具新奇感和反差感的文化符号,进而在人们的注意力竞争中获得更多关注,成为知名和稳固的文化IP。
(二)矩阵式传播:全面传播扩散形成新IP
一项文化符号产生以后,还需要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有效传播以扩大符号的知名度,继而把符号所承载的象征意义在受众群体中传递、散播与渗透,形成共通的记忆和情感。因此,对符号的传播和扩散成为建构新IP的必要过程。文化符号的扩散依赖于各种媒体资源的传播,“在融媒体时代,大数据技术、自媒体平台助力文化符号多元扩散”[22],“村BA”在出名之后吸引了中央媒体、地方媒体、国外媒体、自媒体等多种媒体资源参与传播,形成了矩阵式传播格局,有力推动了“村BA”这一新文化符号的全面扩散。“村BA”早期依靠本省主流媒体进行宣传和直播,为了进行更广泛的宣传推介,又积极邀请中央权威媒体和网红自媒体来到现场进行直播和采访,开展饱和式宣传攻势,最多一次有全国100余家主流媒体同步直播,其中新华社新媒体平台在进行现场直播时还进行了多语种对外报道,把“村BA”推向了全球。另一方面为了保持“村BA”的新闻热度,当地精心策划多种活动,不断制造新闻爆点,特别是邀请体育界和娱乐圈名人进行联动、互动,以名人效应带动宣传,形成各种网络头条和热搜新闻。在众多的官方媒体和大量自媒体的支持下,在平台算法的推荐下,通过不断制造话题和爆点,对“村BA”的宣传长时间处于“霸版、霸屏、霸头条”的状态。据统计,2023年“村BA”赛事直播累计吸引了31亿人次观看量,在短期内形成流量聚集和声势扩张,使“村BA”在短时间内成为举世闻名的文化IP。
一个文化符号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扩散的时空范围,在信息时代和融媒体时代,一个文化符号能否扩散以及能否持续扩散不仅与符号本身有关,也与对符号活动的主动操作有关。在理解信息时代新闻生产规律和流量制造机制的基础上,通过整合多种媒体资源,主动制造热点可以持续保持新闻热度和流量关注,使文化符号经过高强度的传播扩散而获取更多社会注意力,成为社会公共记忆。“村BA”通过建立矩阵式传播体系,使一个表征乡村文化活动的符号一跃成为影响全国的文化IP,随着民族团结进步内涵的融入,获得广泛传播的“村BA”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符号创新。
(三)内涵式嵌入:融入典型政治符号和民族特色符号
文化符号在发展中可以不断注入新的内涵,在多重内涵的扩展演变中逐步建立起主导性的价值内涵,进而实现文化符号意义的定型。“村BA”早期只是对乡村特色篮球活动的命名和表征,文化符号内涵相对单一。随着“村BA”活动知名度的扩大、活动形式的丰富和规范化,一些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的政治象征符号被嵌入到“村BA”场域之中,“村BA”的符号内涵逐步得到深化和扩展。“村BA”在获得广泛关注之后,活动的流程更加丰富规范,一方面是在比赛前要升国旗、唱国歌,在比赛中会唱响《我和我的祖国》《爱我中华》等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歌曲,把这些典型的政治象征符号植入到“村BA”的活动场景。另一方面把特定的话语符号嵌入到“村BA”的空间场景,地方政府积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符号与内容嵌入到“村BA”的活动场景和流程之中,球场中“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标语随处可见,使“村BA”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了更直接的关联。与此同时,“村BA”还把地方民族特色物品以奖品的形式授予获奖球队,如黄平黄牛、习水黔北麻羊、苗族银帽、从江小香猪、下司犬等黔东南土特产都曾被作为赛事奖品,来交流的外地球队也会带来本地的特色食品和文化产品,这就在多民族特色文化符号的展演过程中丰富了“村BA”的多民族文化背景,也在礼尚往来的特色文化符号互动中使“村BA”成为各民族优秀文化相互展示、相互欣赏的场域。通过在“村BA”场景中嵌入一系列表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象征符号、话语符号和特色文化符号,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村BA”符号中主导的价值内涵。
文化符号内涵的建构有赖于其他符号的支撑,要想建构出一个表征特定内涵的新符号必须把现有的相关符号有效融入新符号的场景和过程之中,在多重已有符号的引导和作用下,传统符号所承载的特定内涵则会转移到新的符号之中,经过权力的确认进而成为主导性的价值内涵。“村BA”的价值内涵在与象征符号、话语符号和民族特色符号的融嵌中不断深化,最终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其主导性的内涵,打造出表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全新IP。
(四)互动式拓展:在“三交”中推动符号传播和记忆共享
在互联网时代各种信息化媒介成为符号传播的重要渠道,但是通过现实交流交往的具身传播依然是符号传播基本的形式,而且具身的互动参与本身也是技术媒介传播的素材,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符号的传播和集体记忆的生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所说“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2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能只靠单方面的宣教,还需要各民族群众通过各种形式的交流交往交融,才能形成关于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集体记忆理论也认为“集体记忆的形成是一个复合过程,既包括个体记忆的基础,也需要共享文化群体成员之间的互动。通过交流和讨论,个体将自己的记忆与他人分享,从而形成了群体的共同记忆”。[24]38-39推动各民族之间的“三交”是符号传播和集体记忆生产的新表达和新使命,“村BA”在发展过程中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种方式,与全国各地区篮球爱好者和观众进行交流互动,形成广泛深入的直接符号传播和间接的新闻爆料传播。一方面是广发英雄帖,邀请全国各地的篮球爱好者来台江参与比赛,突破原有赛事的地域限制,频繁进行全国性的交流比赛;另一方面,台盘村的篮球队和多民族文化展演人员收到很多地方的邀请,积极组织人员和队伍去进行篮球比赛和文化展演,使其他地方的群众了解贵州的篮球文化和民族风采。“村BA”另一个重要特色是在比赛过程中设置了很多观众参与互动的环节,包括观众投篮奖励,共跳民族舞等。在“村BA”符号的召唤下,通过多方面的交流互动切实有效推动了各民族群众之间的交流学习和欣赏尊重,使“村BA”的符号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使多民族团结进步的理念得到深化,也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共同记忆。
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让更多群众参与到“村BA”的活动之中,以现场面对面的社会交往、文化交流推动情感交融。这既是对“三交”机制的具体实践,也是对“村BA”符号内涵和外延进行的互动式拓展,直接和间接促进了“村BA”符号本身与符号内涵的传播扩散。在具身化的参与互动中,各民族群众通过比赛学习,欣赏不同民族的文化风采,不仅带来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心理共振”和“情感共鸣”体验,也有力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共享”和“记忆共筑”。
三、以文化IP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探索
21世纪,人类社会的符号化生产和消费日趋显著,符号的竞争加剧与总体上的泛滥对传统文化符号价值造成了严重的冲击,稀释甚至遮蔽了传统文化符号的意义内涵。那些传统和正统表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符号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冲击。因而,特定情感和意义的生产与传播就面临新的挑战。为了更有效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打造出更具时代性、大众性和民族性的文化符号,创新文化IP。新文化符号只有经过广泛传播,才能在符号竞争中获得注意力,形成稳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IP。“村BA”通过把体育运动与多民族文化展演进行融合,以多民族群众“三交”为载体,以多民族团结进步为内涵,超越了单纯的篮球比赛,把代表一地的活动符号变成全国通用符号,成为近年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具代表性的IP创新。“村BA”文化IP的成功运营为打造更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IP提供了思路和可能。具体而言,可以从符号形式创新、符号传播路径的优化、符号内涵扩展及符号实践互动四个层面着手,打造更多能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IP。
(一)推进符号融合创新,打造表征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特色符号
在大众文化流行的互联网时代,文化符号与意义、情感生产之间的传统关系遭到挑战,一方面,文化符号泛滥冲击了传统文化的固有价值,单调的传统文化符号越来越难以唤起人们的情感和认同;另一方面,人们更追求在日常化的文化符号和娱乐化的活动体验中来获取情感价值和认同意义。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需要对现存文化符号进行挖掘和传扬,也需要推陈出新,推动传统文化符号与新内容的有机融合,以形成新的文化IP。
符号是对内容的凝练和抽象,内容决定符号,符号彰显内容,能够成为超级文化IP的符号一定是建立在优秀内容的基础之上。“文化符号具有高度凝练、易于传播的特征,以节日庆祝活动、美食美饰、生活习惯等为核心的民俗文化符号,更易激发受众的参与感与共情力”。[25]因此,打造新文化IP的前提是策划出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契合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符合互联网传播规律的各种活动。从“村BA”和“村超”的成功经验来看,文旅体结合的混合活动模式是打造新文化IP的内容创新。中国多民族地区的文化和旅游资源丰富,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的要素众多,是形成特色活动的重要支撑。通过整合地方文旅体资源,加强对空间、内容、活动形式等各种文旅体要素的创新组合,以要素创新形成空间重塑、内容混搭、趣味互动的文旅体融合业态。在此基础上,通过策略化模仿或者实质性改造以新的话语符号对文旅体内容进行总结概括,形成充满新奇感或者反差感的特色化文化符号,可以吸引更多人去关注和传播这一文化符号及其背后的活动内容,进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聚人气和流量。
(二)优化符号传播路径,以矩阵传播和流量策划打造超级文化IP
在符号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文化符号生产出来之后能不能得到有效地传播和扩散,直接影响一个文化符号的存亡,也决定了一个文化符号是否能成为超级文化IP。文化符号的传播效果,一方面取决于传播方式,在全媒体传播时代,综合利用多种传播方式成为提升传播效果的显著趋势;另一方面取决于文化符号本身的内容可传播性,全媒体时代的传播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追逐热点和流量是其重要传播运行逻辑。因此,优化文化符号的传播路径,建立传播矩阵,策划高流量内容成为推动表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符号进化为文化IP的必要支撑。
在传统时期,高层级传播媒介相比低层级传播媒介具有更强的权威性、认可度和传播效力。在全媒体传播的互联网时代,各种媒体形式之间的功能差距日益减少,很多事件和文化符号可能最早都是通过自媒体或者地方媒体进行传播而走红。与此同时,各种媒体形式之间通过相互引用、互动形成推波助澜之势,可以带来传播的乘数效应。因此,要积极为各种媒体形式参与传播提供支持和引导,形成对新文化符号的矩阵式传播。高效的传播还依赖于传播内容本身的可传播性。因而,要不断创新民族文旅体活动内容,使传播内容更具爆点和新奇点,包括采用明星互动,提升活动的举办层次,推出特色民族文化展演等,以持续引发各种媒体的关注和传播,进而在为各种媒体带来流量的同时,也使文化符号在不间断流量的加持下成为超级文化IP。
(三)有机嵌入显性文化符号,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由隐到显
打造特定文化IP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不断调适和探索,通过嵌入融合相关的显性文化符号,才能逐步形成具有稳定内涵和外延的文化IP。也就是说文化符号的内涵在实践过程中会随着其他符号的嵌入而发生变动,这就为生成多重符号内涵提供了可能。尽管不同的文化符号对应着不同的空间场景和活动内容,但是在这些空间场景和活动内容中植入特定的显在文化符号,就能引导人们产生特定的情感和认同,进而丰富原有文化符号的内涵。要打造表征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的文化新IP,就需要有选择性地把现有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直接相关的文化符号有机植入到文化活动场景和内容之中,推动符号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由隐到显。
一般而言,民族地区的文化活动都具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潜在内涵和自发功能,而要把一个具有潜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内涵的文化符号转变成显性的文化IP,就需要有机嵌入和融合那些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直接相关的符号,比如特定的政治符号、话语符号等。具体而言,在活动流程上可以通过规范举办仪式,把升国旗、唱国歌作为必要仪式步骤,在活动过程中可以播放或合唱广泛传唱的爱国主义歌曲;在空间营造上,可以把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的话语符号进行醒目的展示,把相关的视频资料进行适当的播放展演。由此,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隐性文化内容与显性的文化符号进行有机互嵌,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文化符号中的内涵更加凸显。
(四)创新“三交”活动形式,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IP更可感可及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讲话中明确指出,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简称“三交”)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途径。“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题中应有之义,其所内涵的社会交往、文化交流和情感交融对于培植关系理性、增进价值共识、厚植情感归属具有重要意义”。[26]因此,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IP,不仅需要巧妙的建构和广泛的宣传,还需要人们去积极参与和实践文化IP所指向的具体活动,在生动的实践和积极互动中推动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加深对特定文化IP的理解和认同。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引领,创新“三交”的形式,有助于人们更可感可及地体验文化IP的魅力,感受文化IP的内涵。文化符号需要在“三交”活动中凝练,文化IP需要在“三交”创新中扩展。因此,一方面需要提升特定文旅体活动的互动性和可玩性,使更多人能够参与到各种特色化的娱乐和体育之中,比如,通过共跳民族舞、参与游戏等方式拉近各民族群众之间的距离,使文化符号的活动形式更加生动活泼;另一方面可以推动不同地区的群众广泛进行特定文化活动的比赛、交流或者展示,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进行双向交流交往,扩大文化符号的影响范围,使更多地区的群众能够亲身了解特定的文化符号,参与特定文化活动,推进各民族群众相互了解,相互欣赏。通过参与各种“三交”形式的创新活动,各民族群众不仅成为特定文化符号活动的感知者和参与者,也能成为更加有效的传播主体和建构主体,进而从多个层面助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和铸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