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时_凯时app

吴理财:解码“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

2025-01-22 10:54:23 来源: 《乡镇论坛》1月下(总第963期) 作者: 吴理财 浏览:68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桐城六尺巷的故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礼让美德和处世智慧的生动写照。中国自古讲究“礼之用,和为贵”,六尺巷便是这一观念的具象表达和鲜活阐释。六尺巷工作法”,不仅源于一个流传数百年的、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谦和礼让、和睦相处之道的美丽故事,更是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的一项重大实践创新。

2015年,安徽桐城市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以“六尺巷”的故事劝解当事人,创设“六尺巷调解工作法”。2017年全市广泛推行2021年,桐城市进一步将这一精神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各领域、各环节、全过程,探索出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实现从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到有效开展基层社会治理的转化升级,将大部分矛盾化解在源头、消除在萌芽之中,形成“自治为基、德法兼容”为主要特征的源头治理的经验模式。

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以“党建领事、礼让和事、群众说事、多元解事、网格管事、群力防事”为主要内容,旨在实现矛盾纠纷的源头治理、多元共治、和谐共享。其核心思想是“亲无讼、尚和合、崇谦让”,即邻里相亲、守望相助,和谐共生、合作共赢,以及崇尚谦让与公平正义,在全社会倡导包容、礼让、谦和等文化精神。

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在桐城市的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满意率达98%以上。它不仅大幅降低了矛盾纠纷总量和万人成讼率,还推动了社会治安的持续稳定。2022年,桐城市获评“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

这一工作法的成功,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

1.党建领事一是书记领办。构建市、镇、村“三级书记一起抓”的基层治理责任体系聚焦群众关心关注的重点难点问题建立“书记项目”库通过群众提、书记选、组织定分级分类精准领办,落实月晾晒、季排位、年考评机制压实基层治理的第一责任人职责,使“书记领办项目”落实、落细,有实效

二是支部领跑。以村(社区)党组织为“轴心”,汇聚共建单位、驻地企业、群团组织等力量,组建区域化党建联盟,开展组织联建、党员联管、资源联享、服务联供、治理联动“五联”活动。

三是党员领岗。针对在职党员,常态化开展联岗联户、承诺践诺、评议评星、服务基层治理服务群众的“双联双诺双评双服务”活动。针对无职党员,通过设岗定责,领办各类公益事务。

2.礼让和事一是以文化人。深入挖掘六尺巷典故蕴含的礼让、和为贵精神内涵,创作以六尺巷为题材的歌曲、黄梅戏、影视剧等文艺作品,在公园、广场、景区等公共场所建设六尺巷文化墙,开展六尺巷典故系列“微宣讲”,营造“人人会讲六尺巷故事、事事懂得礼让道理、处处彰显和谐精神”的文明新风尚。

二是规范导引。“和为贵”的处世理念和“谦和礼让”的做人美德深度融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将“六尺巷”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纳入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和文明家庭、“好婆媳”以及优秀党员、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巾帼建功标兵等评选的重要内容,在全社会孕育“和”之美德。

三是积分激励。通过治理积分制构建“分值设置、积分登记、积分应用”于一体的积分管理体系科学设置“正负面清单”在村社区设立“积分超市”推出积分在医疗、教育、养老、金融等722项公共服务政策福利等激励措施引导群众以善行换积分、以积分“得实惠”。

3.群众说事一是事事村民说。坚持群众主体地位全面推行村民说事制度由党员干部、“两代表一委员”、“五老”人员、村民代表、法律明白人等组成“村民说事会”聚焦发展大事、民生实事、邻里琐事急事马上说、缓事定期说确保事事有人办、件件有回音。

二是件件四步走。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说、商、办、评”四步说事流程一是面对面、键对键,广泛征集“说”的事项;二是召开庭院恳谈会议、楼栋议事会议,充分讨论、反复酝酿,汇集“商”的意见;三是通过干部领办、群众共办、社会帮办,聚集“办”的力量;四是采取群众评价、组织评定,收集“评”的结果。

三是处处尊民意。运用说事事项、商议情况、承办责任、办理结果、满意评价“五个清单”,全流程跟踪督办、全链条闭环管理,切实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切实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

4.多元解事一是搭建“一站式”解纷平台设立“六尺巷调解室”,建立起简约高效的基层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工作体系

市级整合群众来访接待中心、诉调对接中心、综治中心建成“多中心合一、一中心多用”的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设立住建、教育、农业农村等10个接访窗口、4个法律工作室、心理咨询室进驻速裁团队和劳动争议、婚姻家庭、道路交通等8个专业性行业性调委会实现信访、调解、仲裁、诉讼“一揽子”为民解忧。

在镇、村、基层政法单位和纠纷多发的市直单位设立“六尺巷调解室”好地将99%的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吸附在县域。

二是培育多元化解纠队伍。在解纷队伍上该市将村(社区)“两委”成员、网格员、乡贤、致富能人等充实到人民调解组织中100余人组成的调解专家库依靠专家智慧化解“专业”难题。邀请法官、检察官、律师、心理咨询师助力疑难纠纷化解又为调解员进行技能培训培树了一批金牌调解员、调解能手。

三是用好一体化解纠机制。在调解方式上调解人员注重用好“六尺巷调解法”运用“听、辨、劝、借、让、和”六步法,通过倾听诉求、辨明是否、劝解疏导、借古喻今、互谅互让、握手言和,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5.网格管事一是织密网格。通过网格化管理,将党组织建在网格上,构建“党组织+网格长+网格员+住户”的全科治理格局,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实现服务的精准化和高效化。

二是赋能网格。建好文都e”社会治理平台。打破“信息孤岛”,整合部门数据,实现基层社会治理一网统管。

三是做实“网事”。链接各方资源,拓展服务对象。通过联勤巡防、联动指挥、联合执法,促进社会问题早识别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理。

6.群力防事。设一体化“数治”平台,全面整合辖区内“人、地、事、物、情、组织”等治理要素和资源,实行可视化和全流程动态管理。配套建立“街道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公安、城管、住建等22个部门联勤联动。通过“文都义警”常态化联防,“雪亮乡村”全天候巡防,特殊人群精准化“心防”,建设和美社会。

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的成功实践,有以下几方面的启示:

1.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层党组织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基层治理得好不好,关键在基层党组织、在广大党员干部。“六尺巷工作法”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各方面,切实将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推动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有机融合、有效衔接,切实把党组织的服务“触角”拓展到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

2.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治理智慧,可以转化为当代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资源,要深入挖掘和传承其中的精髓,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六尺巷工作法就是以中华优秀文化中的“以礼为先、以让为贤、以和为贵”的精神为底色。

3.坚持群众主体地位基层治理的核心是服务群众,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六尺巷工作法就充分体现了党的群众路线这一法宝的力量作用。它推动了基层治理重心下移,让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到基层社会治理之中,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4.创新社会治理方式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新路径、新方法,提高社会治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努力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大力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5.数字赋能加持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推动基层治理的智能化、智慧化、精细化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内容、更高的服务效率、更优的服务质量

由此可见,“六尺巷工作法”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现代传承,更是对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需求的精准回应。它安徽桐城市在基层治理领域的一次重要创新和实践,它不仅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为新时代基层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第一,它教会人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心的温暖与社会的和谐始终是治理的基石。通过“听、辨、劝、借、让、和”六步法的实践,法律与道德的融合,理性与情感的交织,“理治”与“礼治”的结合,才是解决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

第二,“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的成功,也启示人们,基层治理不应是冷冰冰的规则执行,而应是充满温情的人文关怀。它要求人们在处理矛盾纠纷时,不仅要依法依规,更要设身处地,理解当事人的情感需求,用真心、耐心和爱心去化解矛盾,修复社会关系,让法治的光芒照亮每一个角落,让和谐的春风拂过每一颗心灵。礼让宽容是社会和谐的最好润滑剂,让礼让之美浸润社会的每个角落。

第三还应该认识到,基层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群众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在未来的实践中,应继续深化“六尺巷工作法”的应用,不断完善和创新治理机制,加强跨部门、跨领域的协作,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基层治理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上。因此,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六尺巷工作法”成为连接政府与群众的桥梁,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强大动力,在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中闪耀着党的群众路线的光芒。

安徽桐城“六尺巷工作法”,蕴含着“两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思想精神,是在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实践中自觉运用“两个结合”思想的重大创新经验。“六尺巷工作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与当代中国乡村治理实际相结合,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一项富有广泛借鉴价值的实践成果和成功范例,成为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

 

(作者: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教授,社会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阅读原文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