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时_凯时app

专家学者聚焦“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

2022-12-01 18:01:39 来源: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钟义见 胡遵远 作者: 浏览:1209

会议现场图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钟义见 通讯员 胡遵远)11月19日,“‘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一届中国乡村小岗博士论坛”在安徽小岗干部学院举行。论坛由安徽财经大学、凤阳县小岗村主办。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美国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分校等50多所国内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200多位专家学者和师生通过“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参加了会议。

乡村振兴要坚持更加均衡的发展模式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二级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何艳玲认为,城和乡不是二元空间、二元发展模式、二元生活方式,而是连续的空间、协同的发展模式、融合的生活方式。当前,“乡”的集聚度低、市场化程度低、要素市场欠缺,要通过发展交通、教育、医疗、水电气、垃圾处理、网络等公共服务和以医院为主体的巨型生活服务来提高集聚度;要通过发展交通、提高产品化、发展贸易等措施来提高商品化;要激活土地、人才、技术等要素来提升市场化。推进乡村振兴,要提升商品化和市场化程度,要坚持更均衡、更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要不断提升农户的组织化率;政府要切实加大交通和公共服务的投入,要充分认识乡村和城市都是粮食战略和生态战略的实施者、承担者,要着力激活土地和人等要素,国家要解决乡村中更大尺度的发展问题。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缩小城乡差距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共管理学科评议组成员张雷在科学、客观地分析当前农村社区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后,提出了农村社区建设的理想目标。他认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既不等同于村庄翻新,也不是简单的人口聚居,而是要缩小城乡差距,在农村营造一种新型的社会生活形态,让农民享受优质的公共服务。对于如何实现这个目标,他提出,首先要科学确立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理念。要以全面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素养为根本,完善村民自治与多方参与有机结合的农村社区共建共享机制,健全村民自我服务与政府公共服务、社会公益服务有效衔接的农村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形成乡土文化和现代文明融合发展的文化纽带,构建生态功能与生产生活功能协调发展的人居环境,打造一批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农村社区建设示范点,要主动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顺应农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其次,要坚持农村社区建设的五条基本原则:以人为本,完善自治;党政主导,社会协同;城乡衔接,突出特色;科学谋划,分类施策;改革创新,依法治理。再次,要明晰农村社区建设的思路、细化农村社区建设的措施。要坚持把因地制宜与突出农村特色作为农村社区建设的重心,紧紧抓住农村经济建设方式、特色水平等农村社区建设的决定性因素,着力搭建农村社区服务平台,积极畅通多方参与的农村社区建设渠道。

乡村振兴要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熊易寒作了题为《乡村振兴的奉贤模式:人、土地与产业的协同发展》的主旨发言。他认为,城乡间要素的单向流动是乡村发展落后的症结所在。因此,大都市郊区的乡村振兴关键在于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重塑城乡关系和要素关系,切实解决“钱、地、人”等核心要素资源的配置问题。在乡村振兴实践中,上海市奉贤区通过产业推动要素向乡村流动,在乡村建立人才、土地、资本和技术等资源聚集的良性循环机制。在“奉贤模式”中,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与目的,土地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资本和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驱动力,最终实现人、土地与产业的协同发展。奉贤区通过发掘土地红利、推动资本下乡,重构新城、镇域、乡村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在上海远郊探索出了乡村振兴的“奉贤模式”。透过中国式现代化的奉贤图景,我们可以看到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是:在产业形态上,乡村不再只是传统农业的承载地,乡村也可以吸纳电子商务、休闲度假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小企业总部经济、产业园区,还可以为现代农业和现代制造业提供发展空间;在人居形态上,乡村不再只是农民的栖息地,也可以让都市居民在这里纾解乡愁,让年轻人在这里大展宏图;在空间形态上,乡村既保留田园野趣、山水写意的风貌,又有着与城镇相媲美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乡村不只属于农民,也属于全社会;乡村不只需要农民来建设,政党、政府、市场和社会都要发挥重要作用;乡村不仅具有产业承载的功能,也具有美学价值和生态价值,代表着另一种美好的生活方式;农民不再是一个身份,而成为一种体面的职业;农村不再等同于封闭与落后,而是一个自由开放、充满活力的空间,生活在那里的人们也可以拥有无限的可能。

会议现场图

推动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转变

华南理工大学社会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文宏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及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引入,阐明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认真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历史历程,全面总结了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发展特性。他认为,实现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需要关注农村、农业、农民的现代化,从夯实产业基础、推动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转变;加大人才支撑,促进人才劣势向人才优势转变;强化财政支农,促进外力输血向内生造血转变;加强用地保障,促进从低效用地向高效开发转变;厚植文化力量,促进文化荒漠向文化绿洲转变等五个路径,阐释了乡村建设与共同富裕的实践进程,从乡村与自然和谐共生、乡村与社会和谐共处、乡村与城市和谐共荣等方面,展示了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发展愿景。

乡村振兴要推进农民现代化

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吴理财指出,现代化这根主线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始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乡村振兴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乡村振兴不仅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而且要推进农民现代化。乡村振兴实际上是对单一工业化、城市化政策的一种“纠偏”。乡村作为一种典型的人类社会生活形态,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不会被城市所取代,亦无须被城市所取代。乡村和城市都是人类值得珍视的重要生活方式,各有自己独特的社会价值与文化价值,二者应该共生共荣、城市现代化和乡村现代化需要齐头并进。乡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要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切实解决好推进中国特色“乡村现代化”这个重大而现实的问题。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安徽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主任张志胜作了题为《共同富裕视域下村级党组织政治生态净化的逻辑理路与实现进路》主旨发言。他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国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最大短板以及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但是,少数村级党组织政治生态不良、团结和带领群众稳步推进共同富裕的能力不足。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少数领导班子的整体素质不高,权力运行缺乏有力监督,村“两委”之间权责关系失衡,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淡化。对此,他提出,要着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健全权力运行监督机制,严格执行党内政治生活制度,切实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进一步厘清村“两委”之间的权责关系。

安徽财经大学党委书记虞宝桃,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朱红军,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总农艺师程燚,《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创新工程总编辑、副社长兼编辑部主任潘劲,安徽小岗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李新龙,安徽省凤阳县委常委、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李锦柱等出席开幕式。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