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荣、班涛参加第五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暨长三角社会发育与社会学学科发展学术研讨会
2022年第五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暨长三角社会发育与社会学学科发展学术研讨会
8月21日,2022年第五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暨长三角社会发育与社会学学科发展学术研讨会在线举行。张荣教授、班涛老师参加了此次会议。
在此次会议上,与会学者围绕社会阶层与社会变迁、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社会形态与数字社会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以期为长三角发展贡献社会学家的智慧和思考。
聚焦社会阶层和社会变迁研究
近年来,费孝通笔下安土重迁的“乡土中国”逐渐转变为生存理性、经济理性和社会理性驱动的“流动中国”,“流动”已成为当下中国社会的特质之一。长期关注流动人口的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郭未近期聚焦农民工的流动与健康问题。他通过研究发现,当下中国,农民工流动仍存在传统形式的“健康选择”效应和“三文鱼”偏误,即农民工自评健康状况显著好于流动地户籍人口,并且随着流动距离增加而呈现梯级上升趋势,缺乏良好健康状况的农民工难以在流动的长征中取得竞争优势。而分类中介效应表明“省内跨市”农民工和“市内跨县”农民工健康差异更多是由社会支持(个体收入、政府财政支出)所导致的。因此,他提出,当社会关注点聚焦在发达地区农民工权益保护问题的情景时,处于健康空间差序格局底层的市内跨县农民工健康问题也应当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重视。
在社会变迁研究中,经济转型与高校扩招也是社会学者关注的焦点之一。“在中国,经济转型和高校扩招的影响同时存在,中国的高等教育收益率自2003年以来始终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许琪通过年龄-时期-世代效应模型的检验,发现中国城镇地区的高等教育收益率在年龄和时期两个方面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在剥离年龄和时期的影响之后,自1999年高校扩招政策执行以来,高等教育收益率在1980年以后出生的世代中不断下降。因此,许琪提出,要帮助大学生树立全局意识和长远发展的意识,从长远来看,接受高等教育依然是让青年受益终生的有效投资。
探索构建福利治理共同体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已消除了绝对贫困,但相对贫困仍需关注。浙江大学社会学系青年学者姜山通过比较北欧福利模式和东亚福利模式,发现长期暴露在物质剥夺或贫困状态下会对儿童的健康和福祉造成显著负面影响,验证了家庭功能的中介作用。因此,在实践启示方面,应对儿童相对贫困问题进行界定与帮扶;在社会工作干预方面,可以促进家庭为本的干预机制,以提升家庭功能;在福利体制建设方面,要进一步建设普惠型的儿童福利体制,优化政府、市场与家庭在儿童福利供给上的结构。
与儿童福利体制一样,社会养老也是社会福利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青年学者班涛从构建福利治理共同体的视角探寻农村社会养老模式。他认为,农村社会养老应以互助养老为形式、以社区内生力量为基础、其他多元主体嵌入式参与,依靠福利治理共同体的运作,发挥各行动主体的比较优势与能动性,从而达成低成本的适度发展型福利。
随着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进入到新的阶段,治理的重心和机制应做出某些调整。华东理工大学中国城乡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熊万胜认为,治理性团结有四个关键词:人的具体性、差序格局、核心主体、直接面对有差别的个人。直接面对有差别的个人,努力打造治理性团结正是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的努力方向,近几年提出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正是指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治理性团结的状态。
关注数字社会研究议题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广泛使用,网络社会心态既是社会心态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成为理解中国网络社会的重要窗口。网络社会心态是网民在互联网空间中表达的社会心态,其特征、根源、涌现和演进受制于网络社会的逻辑。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黄荣贵提出,网络社会心态具有社群性、极端性、流动性和网络嵌入性四个鲜明的特征,网络社会心态的社群化、极化和形成机制三大议题尤其值得关注。他表示,在“后”疫情和(逆)全球化等新情景下,当多维度的社会心态的群体分界线高度重叠时,原本彼此相对独立的心态可能会逐步汇聚成具有系统性的网络社会思潮,而当对抗性思潮同时活跃于网络空间时,它们会成为社会撕裂的催化剂。从这个意义上说,准确深描网络社会心态的特征和发展规律,精准识别网络空间中的情绪状况,避免网络心态的极化是建设健康的网络公共空间的基础。
数字社会背景下,通过对个体空间轨迹以及交往、交易信息的记录保存,个体的存在变得透明可视。“透明虽方便了个人生活和机构管理,却产生了一些非预期后果。如网络公司借助技术优势收集个体信息并以此作为赢利资源,诱导和改变用户的消费行为。”河海大学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陈阿江提出,国家及相关政府部门需要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个人信息的使用。
数字乡村建设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教授张荣认为,在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三农”短视频发挥了重要的空间生产与文化激活的作用,应制定相关政策予以规范和保障。此外,还要激活人财物等乡村各要素,有效释放数字技术的普惠效应,为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会议由浙江大学社会学系、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南京大学社会学院、上海大学社会学院、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人民政府、太湖群学书院主办,浙江大学地方政府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和浙江省共同富裕文化创新研究中心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