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时_凯时app

吴理财参加首届数字传播与社会治理创新论坛

2021-12-29 08:44:52 来源: 作者: 浏览:664

12月25日,吴理财教授应邀参加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主办的首届数字传播与社会治理创新论坛暨安徽省第十三届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论坛。

安徽大学副校长钱家盛教授在开幕式上指出,数字技术已成为当代社会运行的嵌入性力量,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行动选择、社会交往、关系建构。可以说,新的智能科学和新的传播形态共同构筑了媒介化社会中的个体、群体和社会图景。在拓展新闻传播学领域与边界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崭新的学术问题,迫切需要大家走到一起,共同研讨,寻找“突破”。

媒体融合生成模式是当前媒体无法回避的一大时代课题。中国传媒大学资深教授熊澄宇认为,媒体融合的形态演变中,融合是融为一体而不是单纯叠加,其特点是并存、互补、融合和创新,创造新的形态、业态和生态,其最终的目标定位是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和实践。在媒体融合过程中,达到共融、共生、共美好的美丽愿景。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教授黄楚新提出,深度融合是主流媒体转型发展的全面的系统性过程,机制创新在这个过程中起关键核心作用。随着技术、市场、政策、需求不断发展变化,机制体系要结合多元因素不断进行战略调整,才能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趋势。

面对不断动态演化的、充满诸多不确定性的舆情治理问题,传统的舆情应对系统已无法解决。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李彪认为,当前的舆论内容从“事实和利益”冲突转变为“观念”冲突,网民群体从“想象的共同体”到“偏见的共同体”与“行动的共同体”,要重构社会新共识,破除舆情传播中社交茧房回声室负效应,“调和”和“互动”是社会舆情治理的根本要义。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副主任、人民在线总编辑单学刚提出,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建立基于社会评价大数据的舆情风险评估体系,已成为舆情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张志安基于大数据和小数据的视角,对中国网民群体差异及对舆论展开研究,认为网络舆论引导要针对不同的群体进行分类引导,还要更多依靠意见领袖群体的人际传播、群体传播。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周葆华对传统型治理和连接型治理进行了区分,认为连接型治理主要表现为疫情预警、民意连接、守望相助等,强调连接型治理已成为社交与智能媒体时代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逻辑,不但激发了社会公众连接的力量,也驱动党和政府、主流媒体等传统治理主体自身的创新。

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教授吴理财提出,建设城乡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是为了激励人们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形成更具公共性、包容性的基层社会。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吴晔探讨了现阶段中国媒体的对外传播效果以及话语议程具有何种特点、是否对海外用户产生影响等。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沈阳对当下的热点概念“元宇宙”进行了探讨,认为元宇宙是整合多种新技术而产生的新型虚实相融的互联网应用和社会形态,基于扩展现实技术提供沉浸式体验,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生成现实世界的镜像,基于区块链技术搭建经济体系,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在经济系统、社交系统、身份系统上密切融合,并且允许每个用户进行内容生产和世界编辑。

张彪、焦德武、常河、胡旭、成展鹏、朱立新等专业人士也就数字治理、舆情应对、区域形象、国际传播等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本届研究生论坛以“媒介技术与社会变迁:智能时代的新闻传播学之思”为主题征集论文,共收到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硕士、博士论文433篇,作者所在高校和投稿总数均创历史新高。论文主题涉及短视频、主流媒体、健康传播、媒介融合、乡村振兴、人工智能、媒介化等,展现出新闻传播学领域学子对热点学术与社会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丁一鸣 通讯员 罗群芳)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